您的位置:首页>>智库 >>  通知公告

八桂大地产学研协同创新:破局产业升级,解码科技转化新路径

发布日期:2025-05-13

一、八桂科创底色:产学研协同的时代命题

(一)北部湾畔的创新拼图:广西产业发展的 “痛点” 与 “刚需”

作为中国 — 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阵地,广西拥有汽车、机械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,但长期面临 “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”“企业技术需求找不到出口” 的双向困境。数据显示,2023 年广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0.51%,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产学研 “两张皮” 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。


(二)政策东风下的战略选择:从
“单打独斗” 到 “协同破局”

近年来,广西紧扣 “产业出题、科技答题” 导向,以《广西产学研合作大行动》为抓手,累计征集企业技术需求超千项,发布高校院所成果 2800 余项,推动柳工、玉柴等龙头企业与广西大学、中科院等共建创新平台,逐步构建 “政产学研用” 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。


二、破局之路:广西产学研协同的三大攻坚方向

(一)金融活水赋能:让 “科技成果” 变身 “真金白银”

1. 搭建 “科技 + 金融” 桥梁,破解转化 “最后一公里”

2024 年南宁举办的科技金融对接活动中,17 项政策、20 余个金融产品集中发布,数字医疗、半导体等领域 6 个科创项目现场路演,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银行机构签约,实现 “技术估值 — 资本对接 — 成果落地” 全链条贯通。通过科技信贷、成果转化基金、知识产权质押等组合拳,2023 年全区科技型企业获授信超百亿元,成果转化率提升至 35%。

2. 案例:南南铝加工的 “产学研金融合奏曲”

依托 “铝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”,南南铝联合高校攻克航空航天用高端铝材技术,通过科技担保机构增信,获得专项贷款支持,实现从 “实验室样品” 到 C919 大飞机关键部件的产业化,2024 年相关产值突破 20 亿元。


(二)机制创新破题:从
“松散合作” 到 “利益共同体”

1. 创新联合体:产业链上的 “攻坚兵团”

广西首批 4 家创新联合体(生态环境治理、交通基础设施、青蒿素制药、数智转型)以龙头企业为 “链主”,联合 59 家高校院所,聚焦铝渣处理、智慧交通等 “卡脖子” 技术,2021 年以来实现成果转化收入 48 亿元。如博世科环保牵头的生态治理联合体,攻克铝电解大修渣处理技术,建成年处置万吨级生产线,年产值预计达 2000 万元。

2. 产学研 “双向定制”:让技术 “精准滴灌” 产业

建立 “企业需求清单 — 高校成果库 — 政府撮合对接” 机制,玉柴集团发布发动机高效燃烧技术需求,吸引清华大学、天津大学等团队竞标,最终联合攻关项目使发动机热效率提升 3%,年节约燃料成本超亿元。


(三)生态培育固本:构建全周期创新服务网络

1. 平台支撑:从 “成果展示” 到 “落地孵化”

广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上线以来,累计促成 200 余项技术签约,落地桂林电子信息、柳州智能制造等产业园。南宁教育园区 “政产学研用八条措施”,推动高校实验室向企业开放,建成 50 余个中试基地,解决小微企业 “试错成本高” 难题。

2. 人才纽带:打造 “带土移植” 创新生态

设立 “广西产学研科学技术奖”,重奖在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,2024 年首批 96 个项目获奖,涵盖新材料、现代农业等领域。同时,推行 “科技特派员驻企” 制度,3000 余名专家深入车间,破解生产一线技术难题超 500 项。


三、未来图景:当八桂大地成为
“创新试验田”

(一)新质生产力赛道上的 “广西速度”

聚焦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制造、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,广西规划 2025 年建成 100 个产学研示范基地,培育 50 家瞪羚企业,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8000 亿元。中国 — 东盟科技城、北部湾科创走廊等重大平台加速落地,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 “西向枢纽”。


(二)给科技工作者的
“邀请函”

这片土地上,既有柳工机械 “工程机械国家队” 的硬核攻关,也有蔗糖产业 “从田间到餐桌” 的全链创新;既有面向东盟的跨境技术转移,也有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。诚邀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入,在产学研协同的浪潮中,书写属于八桂大地的创新传奇。

产学研协同,不是简单的 “1+1+1”,而是创新要素的化学反应。当高校的 “智力”、企业的 “需求”、政府的 “机制”、资本的 “动力” 在八桂大地同频共振,一幅 “科技赋能产业、产业反哺创新” 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。这里是广西,一个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、让创新梦想开花结果的热土。